|
1979年2月17日,中国在多次警告无效后,对越南采取了自卫反击行动。中央军委在达成既定惩戒目的后迅速撤军,事态发展完全符合预期。 越南方面对1979年的冲突持有不同看法,他们并未承认错误,反而将其视为一场胜利。曾参与中越十年战争的越军前炮兵司令杜安国少将,在2019年回顾这场战争时表示:“尽管我们的火炮和弹药数量不及中国,但我们的装备和士兵素质却优于中国军队。” 越南军队动用了他们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关于1979年的中越冲突,越南方面给出了自己的说法。他们将其描述为抵抗中国军队进入越南领土的战争。然而,对于此前越方军队在中国边境进行骚扰以及在越南境内迫害中国侨民的事实,越南方面却只字未提。这种选择性叙述历史的方式,导致许多越南人并不了解事件的完整经过。 1975年南越政权垮台后,黎笋领导的越南政府开始加强军事建设,试图扩大其在地区的影响力。他们对中国和周边国家表现出明显的扩张意图。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越南军队迅速扩张,不仅组建了新的野战部队,还加强了军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越南利用在抗美战争中缴获的大量美国武器装备,特别是重型火力部队,装备了1300多门大口径火炮和超过12000门迫击炮,显著提升了其炮兵部队的作战能力。 越军在炮兵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源,充分利用其装备优势,建立了多层级的炮兵指挥体系,包括处、科、股三级机构。经过军队改革,越军炮兵在作战、协调、训练和后勤补给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此外,越军特别重视炮兵与步兵的协同作战,将炮兵分散编入步兵单位。到1979年与解放军交战时,越军每个野战军都配备了一个炮兵旅,每个军区也组建了一个炮兵旅(团)。 越南北部各军区的炮兵单位主要使用苏联制造的武器,并增加了反坦克营和火箭炮连,装备包括76.2毫米反坦克炮、B-72反坦克导弹以及BM-13和BM-14火箭炮。此外,师级防空营还配备了A-72防空导弹连,团级炮兵也新增了火箭炮连,装备有苏联的冰雹单管火箭炮和中国的107山地火箭炮。越南军队在近代特别注重强化火力,到1986年,其炮兵部队已发展至包括1个战术导弹旅、78个炮兵旅(团)和50个步兵师属炮兵团。 在1979年的冲突中,越南军队的炮兵装备主要来自三个渠道。首先是中国的大量援助,从1950年到1976年,中国向越南提供了总计37522门火炮。这些援助包括12526门60毫米迫击炮、2600门82毫米无坐力炮、180门130毫米加农炮、148门122毫米加农炮、304门107火箭炮、241门122毫米榴弹炮、2017门37毫米高炮以及864门57毫米高炮。这些装备在越南的炮兵力量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在1956年到1970年期间,苏联向越南提供了大量军事支持,总计交付了31095门各种类型的火炮,其中包含7969枚反坦克导弹。到了1979年,越南再次获得苏联的军事援助,这次援助的装备种类更加丰富,包括BM-21型122毫米40管火箭炮、BM-14型140毫米16管火箭炮、B-72反坦克导弹,以及多种口径的榴弹炮和迫击炮,如122毫米、152毫米榴弹炮和107毫米、120毫米、160毫米迫击炮等。这些重火力装备的数量之多,难以精确统计。 越军在抗美战争中缴获了大量美制火炮,总计约14000门。其中包括80门175毫米加农炮、250门155毫米加农炮和10000门105毫米榴弹炮。此外,他们还获得了12000门迫击炮。综合来看,到1979年与中国军队作战时,越军拥有的大口径火炮总数超过70000门。 凭借精良的武器装备,越南军队对这场所谓的“自卫反击战”充满自信。越南媒体当时这样报道前线的备战情况:“我们的炮兵部队进行了周密的侦察,构建了精确的坐标和地标系统,为应对中国军队可能的反击做好充分准备。正因为如此,从1979年开始的几年间,无论战况如何变化,越南炮兵在与中国军队的交战中始终保持着冷静的态度和主动的作战姿态。” 越南军队将美制M107型175毫米自行榴弹炮称为“战场霸主”,这款武器在当时被视为越军中最尖端的装备。在对阵解放军的战斗中,越军投入了80门这种火炮。尽管后期因弹药短缺未能充分发挥其威力,越军仍自我安慰地宣称“炮兵已成功实施火力打击,精准攻击敌军,有力支援了前线部队的边境作战”。 越南在东南亚地区一度嚣张跋扈,公然入侵柬埔寨,然而面对解放军的强大攻势,其所谓实力迅速暴露为虚张声势。在这场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总计投入了558952名官兵。东线部署了超过32万人,西线则有23万余人参战。参战部队包括来自10个野战军的27个师,以及广西和云南边防部队的2个独立师、6个边防团和4个独立营。 1979年,解放军的单兵装备主要以56式突击步枪为主,这种步枪的射速为每分钟600到650发,有效射程在300至400米之间,最大射程可达800至1000米。侦察兵部队则更倾向于使用56-I式,其特点是带有折叠枪托,便于携带和快速部署。此外,从当时战争遗留的照片资料中可以看出,除了56式冲锋枪,许多中国士兵还配备了56式半自动卡宾枪,这种武器在战场上也非常常见。 越南方面在详细比较后认为,1979年中国士兵的个人装备水平与越南相当,并没有明显优势。那时,越南军队主要配备的是AK/56式、CKC以及63式步枪。 越南媒体曾报道了一段对话,其中有人问越军前炮兵司令杜安国:“有人认为中国是炮兵战的导师,你觉得越军在这方面遇到很多挑战吗?”杜安国对此做出了回应。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中方在火炮数量和弹药储备上占据明显优势。在实战中,他们能够持续提供更充足的弹药支持。相比之下,我们的炮兵在火力持续性上处于劣势,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提升自身实力以应对这一差距。 这位司令的回应表面中立,实则暗含讥讽。他暗示,若不是当年越军弹药不足,中方军队将遭受更大损失。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为了支撑这一荒谬论点,他们甚至在网上大肆宣扬1979年解放军作战时的重型武器部署情况。 越南方面表示,中国军队在战斗中使用的主力火炮,口径范围从76毫米到152毫米,并略带轻蔑地指出,中国的所谓"战场之王"在性能上并不比越南的装备优越,双方实力相当。为了支持这一观点,他们还详细列举了双方装备的对比数据进行分析。 越南媒体指出,1979年期间,中国军队主要装备了54式122毫米榴弹炮和66式152毫米榴弹炮。当时,中国射程最远的火炮是59式130毫米火炮。为了对比中国,越南特别强调他们在抗美战争中已经熟练运用了这类火炮,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根据越南方面的报道,中国军队主要装备的是67式82毫米迫击炮,其有效射程为3公里左右。在重型火力方面,解放军还配备了70型火箭炮、19管130毫米火箭发射器(射程达11公里)以及63型107毫米火箭炮。值得注意的是,报道特别强调越南军队当时装备了BM-21火箭炮,这款武器在当时被认为是全球最先进的火箭炮系统。 越南方面分析了解放军在越战期间的装甲装备情况。他们认为,解放军装备的59式坦克在性能上与越南的T-54坦克相当。然而,考虑到越南北部复杂的地形特点,解放军更倾向于使用机动性更强的62式轻型坦克。基于这一实际情况,越南方面得出结论:62式坦克是解放军在越战期间投入的最先进的装甲作战装备。 越南方面不仅对解放军的武器装备提出质疑,还认为解放军士兵的作战能力不及越军。他们强调,越军的炮兵指挥官都是经过抗美战争历练的老兵,具备深厚的实战经验和战术智慧,表现出极强的创新和应变能力。越军前炮兵司令杜安国在采访中更是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在炮战中,我们仅用了10到15分钟就迅速向中国炮兵发动了反击。对方炮兵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消耗我们的弹药。越南炮兵的表现甚至优于中国,因为我们能够熟练操作各种火炮,包括缴获的武器以及来自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的援助装备。在技术支持和弹药补给方面,我们毫无压力,因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使用敌方武器与对手交战。 越方对战斗的最终成绩给出了自己的说法。 中国军队在遭遇北越地方武装的激烈反击后,遭受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战斗中,北越方面成功击毁了中方数百辆坦克,并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越南媒体和部分高层人士曾宣称,1979年的中国军队实力不济,但这番言论是否属实?解放军真的如此脆弱吗?这些说法不过是越南当局的误导性宣传。 在实战中,具体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步兵班的标准编制为9人。每个班装备了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56式轻机枪以及手榴弹等武器。值得注意的是,越军所使用的中国制式装备,我军同样配备齐全。尽管双方在装备性能上存在差异,但这种差距并不显著。可以说,两军在武器装备方面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由于越南地区湿度较高,加上士兵们未能有效维护武器装备,导致许多装备的性能显著下降。不过,由于问题被迅速发现并处理,整体作战行动并未受到严重干扰。 在第一次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中国军队投入了大量重型武器。具体来说,共有49个炮兵团和93个步兵团参与了战斗。每个炮兵团的装备配置相当丰富,通常包括四个炮兵营。其中,两个营配备了12门54式122毫米榴弹炮,一个营装备了18门63式130毫米或107毫米火箭炮,还有一个营则拥有18门56式85毫米加农炮。这种火力配置为解放军提供了强大的战场支援能力。 军属炮兵团下辖三个炮兵营,分别配备不同类型的火炮。第一个营装备了18门66式152毫米榴弹炮,专门负责远程火力支援。第二个营配备了18门60式122毫米加农炮,主要用于中距离打击任务。第三个营则装备了56式85毫米加农炮,执行近距离火力支援任务。这三个营共同构成了炮兵团的火力体系,能够应对不同距离的作战需求。 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炮兵师隶属于军区,通常由5个团组成。具体来说,这类部队包含2个重炮团,每个团下设3个营,配备36门火炮;2个加农炮团,使用122或130毫米口径火炮,同样每个团有3个营,共计36门火炮;此外还有1个85毫米加农炮团,下设3个营,装备54门火炮。这种编制确保了炮兵师在火力配置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初期阶段,解放军投入了49个炮兵团的兵力,这些部队组成了176个炮兵营。具体包括24个配备152毫米榴弹炮的营、58个装备122毫米榴弹炮的营、21个使用122或130毫米加农炮的营、44个拥有85毫米加农炮的营,以及29个配备107或130毫米火箭炮的营,还有1个自行火箭炮营。总计,这些部队拥有1698门大中口径压制火炮和540门火箭炮。同时,解放军还动用了4个高射炮师和1个独立炮兵营,这些单位装备了超过一千门高射炮,共同参与了这场战斗。 战后,一些越军士兵在回忆中提到,当时面对如此强大的火力部署,感到十分震撼。这种大规模的重型武器配置,让他们在战场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我们脚下踩着的,仿佛是一层铺满金属屑的细密尘埃。 为了抵御解放军的炮火打击,越军在战后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修建防御工事上。他们用木材和泥土混合,搭建起厚度达一米的掩体。面对解放军的强大火力,越军士兵把希望寄托在这些木土结构的防御工事上,甚至自我安慰说:"我的伪装很到位,只有在开火时才会掀开掩体盖子。"然而,实战证明,这种防御工事仅能抵挡普通步枪的攻击,在解放军的重炮轰击下几乎起不到任何防护作用。 从个体战斗力来看,当时解放军队伍里确实有不少新兵,但中层以上的指挥员大多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整体战斗力并不逊色于越南的老兵。虽然越军在单兵作战方面有不少长处,但我们的高层指挥部也早有准备。1979年2月出兵时,我军就已经调整了部署,确保与越军交战时兵力比例达到3:1,从而在人数上取得明显优势。 在战略规划上,我军领导展现了卓越的远见。通过全面考虑整体局势,指挥层巧妙地弥补了装备和单兵作战能力的短板,转而利用弹药储备丰富和兵力规模庞大的有利条件,对越军施加了强大压力。这种集中力量、协同作战的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体现了集体力量的强大。 |
